《自然》系列期刊去年论文超三成来自亚太
就如所有的教育改革一樣,「回應式教室」仍在不斷發展中,有許多老師不斷地分享教學經歷與教案,也有許多研究正在評估其成果。
後來99課綱刪除了環狀排列,108課綱則刪除重複組合,將內容回歸到基礎概念。早年有關對數的教學,涉及極多一般底的變形對數律公式,也出現底為函數的偏鋒考題,於對數本質的學習幫忙不大,但學生卻窮於背公式、解難題。
但是數學科的考題並沒有對位,一直到民國100年之前,試題普遍都較難,滿級分人數占考生的百分比幾乎各年都只比1%略多,民國85年的0.16%更是歷年來滿級分比例最低的一次。文:張鎮華(台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) 今(2022)年學測試題為108課綱實施的第一次學測。自民國100年起,數學科考題逐漸回歸基礎,但卻在難易之間來回擺盪,讓師生每年惴惴不安。在這樣的限制下,如果數學考題份量適當,也無不可「班級晨會」本身的設計,因為涵蓋了重要的情緒與認知的學習,是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尤其,人的優點其實無所不在,人在人際互動、學習、思考、照顧自己上,都會自己求取進步,當老師有察覺的眼光並協助孩子發現時,孩子就更能用平實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。班級晨會 在「回應式教室」的主張裡,「班級晨會」並不是附屬在學業學習之下。北京當局在2018年透過新聞稿強調,會嚴格規範地圖的印刷和進出口,其中特別提及地圖的承印單位若是接受境外委託,印刷涉及地圖的出版物,除了要持著作權證明向省級新聞主管部門請求批准,更是要事先向當地新聞主管部門備案。
總經理Darren Comrie坦言,在中國印刷可能會更便宜,但運費會增加。但他也補充,公司有義務為股東的最大利益服務,並始終如一地與物超所值的中國廠商合作。「委託印刷」也被禁,中國式審查延伸到西方威權國家的出版審查或許不足為奇,但本次《金融時報》揭露的事件,是境外委託中國印刷廠印製書籍,結果中國廠商因為受到法律對內容限制,向出版商表示無法出版原始文本,最終對內容進行修改。根據《newsroom》的報導,許多紐西蘭的出版商都因為審查制度,而將印刷合約轉移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甚至是回到紐西蘭。
奧克蘭大學出版社、梅西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商表示,他們已經減少在中國印刷的書籍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這種境外委託印刷的審查案件在2018年也有類似先例,北京當局當時發現海關在查驗進出口的地圖時,有部分地圖存在「錯繪我國國界線、漏繪我國重要島嶼等嚴重問題」,因此在2017年發動整治「問題地圖」的專項行動。獨立中文筆會秘書長張裕接受《自由亞洲電台》的採訪,認為這次英國出版社為了省錢而自我審查非常罕見,並批評這是中國式審查延伸到西方,「你為了省錢進行審查、自律,就等於中國對出版自由的侵犯,都侵犯到歐美了。另一本提及台灣的書裡,文內的「台灣人」被改為「東亞人」,還有兩本書針對西藏的內容進行修改,以強調西藏是中國的領土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根據中共《印刷業管理條例》第21條,中國廠商若接受境外委託印刷出版物,必須持有關於著作權的合法證明文件,經過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出版行政部門批准,才得印刷。《金融時報》所拿到的證據首次表明,在西方國家販售的書籍透過修改內容來安撫北京當局。兩家英國出版商被指控對書籍進行內容審查,以確保這些書籍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在中國印刷。兩位消息人士向英國《金融時報》指出,出版商《阿歇特》(Hachette)旗下的《Octopus Books》以及倫敦的《Quarto》在幾本出版物中,刪除了台灣以及其他被中國禁止的主題。
儘管如此,《newsroom》指出,中國以高品質、價格合理的彩色印刷而聞名,許多出版商更喜歡在中國印刷與烹飪、童書有關的內容。美國印刷公司《當納利》(RR Donnelley & Sons)去(2021)年曾稱,中國的印刷廠沒有辦法生產提及新疆侵犯人權、以及暗示中國是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發源地的書籍。
延伸閱讀 一晚連口62人、人心比痔瘡更可怕:中國字幕、手遊規避網路審查敏感詞鬧笑話 香港出版業「從源頭控管」:政治敏感書進書量大跌,「最終變得跟大陸一樣」 當戰爭不能寫是戰爭——新聞審查下,那些拒絕背叛讀者的傳媒機構新聞來源 British publishers censor books for western readers to appease China(The Financial Times) Kiwi publishers shift millions in printing from shadow of Chinese censorship(newsroom) 英國出版社涉審查台港內容 只為在華印刷節省成本(自由亞洲電台)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《Octopus Books》的發言人則回應,任何在文本中有敏感細節的書籍都不會在中國印刷,出版物所做的更改並不重要,而且都有先徵得作者的許可。
紐西蘭當地的《Bluestar》等印刷公司正在因應這項趨勢,努力運輸足夠的紙張,來滿足圖書出版商的需求如此跨界的求學與多樣的職涯,如同她在自介中提及自身擁有許多的分類標籤,讓小編不禁想一探撰稿人獨特的生命經驗,以及如何擁有趣味的寫作靈感。在資料缺少的狀況下,我會先就現有的資源去連結,或是尋找所寫人物的後代子孫。通常書寫的題材靈感來源為何? 一開始的幾篇文章書寫靈感來自學校課堂的作業,像是〈風化還是俗畫?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〉、〈推倒這堵牆。題目的構想有時來自非藝術領域的閱讀,像是〈魯本斯:女神與橘皮〉一篇的靈感,來自一次從國外網站,閱讀一篇談論身體保健的文章,文章最後剛好放了一件魯本斯的作品圖,便讓我激起了魯本斯女性繪畫與橘皮的連結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Photo Credit: 漫遊藝術史提供 盧穎 Q:什麼樣的原因讓您踏入藝術史(學)的領域呢? 大學專業原為「植物病理學」,升大四的暑假實習,幾乎待在台南的溫室裡面,接種細菌讓小蕃茄生病,接著觀察小蕃茄生病的狀態,對於日復一日面對眾多的小蕃茄們,及高溫的環境,不禁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田間的工作。每個讀者閱讀漫遊藝術史,目的都不盡相同,也並非所有作者的文章都筆調輕鬆或帶有趣味性,但讀者在其中多多少少能得到什麼,並想繼續深入,我認為這便發揮了網站成立的價值。
文:漫遊藝術史編輯部 盧穎是「漫遊藝術史」創立初期至今,多產的撰稿人之一。例如,之前寫過一個日本畫家,他在回到日本後作了教師,也編了教科書,我會想辦法從日本的網站買他所編寫的教科書,就算是一點點線索也好。
對文字的喜愛及對藝術知識的渴求,使我萌生了念藝術史的想法。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,原文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為〈從微生物到藝術史,分類標籤無框架。
然而,進入藝文產業工作後,有時會覺得藝術品離我很近,可藝術這件事卻離我好遠。對方會提供當時曾經入選或參與台府展有關的人名或作品照片,之後便由寫者自行搜集資料,每個寫稿人的策略都不盡相同。大學畢業後,由於自身對閱讀的興趣,便至出版社工作,而此職業的發展限制,以及其不同於原先大學的專業,使這段時間的我對未來感到十分迷茫,因而也讓自己嘗試不少的事物,像是下班後身兼業餘的寫手、上電腦繪圖、參加藝文講座。Q:藝術史的學習如何為至今的工作加分呢? 藝術史的訓練目前最大的助益是能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概念,過去在藝術產業工作的時候也比較有內容可以跟上司、客戶、觀眾、合作的藝術家溝通。
對於此工作感興趣的讀者,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嗎? 當初透過面試進入當代藝術館,展覽組較重視行政實務的熟悉,而非完全學術性質。寫作的題材從博物館的展示到風俗畫裡的豬膀胱、從中世紀的醜獅子到盧本斯人物繪畫的橘皮,皆帶些有趣又無俚頭,加之生動又平易近人的文字書寫,使文章點閱率居高不下。
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可能要思考一下怎麼跟對方討論,像客戶與藝術家他們關心藝術的角度就會不一樣。有一次,為了要拍一張街區的藝術品照片以趕上下班前進行核銷,我拼命地走至藝術品的位置,過程中看到了正駐足欣賞藝術品的群眾,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很久沒認真去「看」一件藝術品,也相當久未感受到被藝術品吸引的感動。
相當感動的是,當看到了那位畫家的作品尚未有人做藝術史的整理,會令我覺得很有成就感,也在溝通的過程,讓家屬能夠理解這些作品的歷史價值,從而協助他們轉介至適合的機構,使作品能持續並深入被研究。也曾跟老師一起發想寫作的內容,例如〈聽你在吹□□〉一篇,歷經了三、四個月的書寫,文章的主角「豬膀胱」除了作為畫面的元素外,也能從器物的角度出發,看見它影響了印象派的作畫模式。
也曾有過,在網路搜尋資料的時候,發現一位畫家的後代在網路上分享了他爺爺的作品圖片,我便趕緊去聯繫這位後代。Q:什麼類型的藝術作品會吸引您? 研究所時期,喜歡街頭的塗鴉藝術。若說與藝術史的學習有更直接關聯的,應該是跟陳澄波基金會的「名單之後」寫作計畫。在圖書館或是網路的隨性瀏覽,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全新發現,也能提供寫作題材有趣的靈感。
Q:您如何進入當代藝術館工作?也想請您為讀者分享目前於當代藝術館的工作內容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專訪撰稿人盧穎〉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若對此方面工作有興趣的學生,會建議在求學時期開始接觸相關的實習工作,不論什麼領域的工作多是如此,我們在學校學的知識跟職場的工作內容通常有很大的落差,尤其一開始通常是很基層的工作,因此提早實際體驗,較能夠感受現實與理想的差異,接著去思考自己是否未來能夠在這個職場中繼續走下去。
當代藝術的展示非常多元,藝術館必需將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法實體化,其中許多瑣碎的工作都可能是展覽組會執行的工作內容。Q:您為漫遊藝術史書寫的多篇文章,多數從西方的古典繪畫出發,文字更是幽默有趣
最新留言